来源:南方日报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而在深圳湾畔,求贤阁八年筑一“堂”,数十位院士接踵而至。
10月25日,“才聚南山 无界创新”院士讲堂八周年活动在此拉开帷幕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、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开讲,台下座无虚席。
八载耕耘,这座滨海讲堂悄然成长:链接院士57人、撬动40余项产学研合作、吸引超3万名市民走进现场。如今,它不仅是一方讲台,更成为深圳创新土壤中的一块“智力基石”,一座深圳湾畔的人才“灯塔”。

院士讲堂:让高深科学“轻落地”,让科学精神“润无声”
在本次讲堂中,樊建平提出下一阶段科技发展趋势将围绕深空、深海、深地、深脑、深智(人工智能)和生命科学发展,并勾勒出了他的战略判断。他指出,人类科技发展正沿着“拓展人类活动边界”和“突破人类自身极限”两大方向加速迈进。
讲堂现场,樊建平结合深圳理工大学的实践,分享了关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见解。他指出,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,关键在于打破机构壁垒,构建“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”的开放生态。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要输出知识,更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,将前沿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。

“院士讲堂提供了一个连接科技、企业和人才的媒介。”来自普联技术有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郭宇,作为一名院士讲堂的“铁粉”,已连续报名参与多期活动,收获丰富:“院士们的分享特别真实,对个人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思维层面的。”
......
八年,55期讲堂,57名院士登台开讲——这串数字背后,是一场场从未间断的科学启蒙。从人工智能的算法奥秘,到具身机器人的未来图景;从生物医药的微观突破,到新材料科学的宏观应用,院士们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原理,让尖端科学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把科学之光照进万千寻常心田,也让创新之火,燃成众人拾柴的盛景。

打卡南山:院士推荐“走读”城市,创新文化“可感可触”
“跟着院士,打卡南山!”活动当天,三条由院士亲自推介的科技研学路线正式发布,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图添上了创新的坐标。
毛军发领衔电子信息之旅,樊建平解读科研转化之路,薛其坤解密微观世界,科技园核心区、西丽湖科教城、大沙河生态长廊、深圳湾公园的碧海蓝天下......三位院士化身“城市向导”,三条精心设计的科技研学路线,打破了传统研学的边界,产业园区、顶尖实验室、人文生态地标被巧妙串联。
“院士推荐+实地研学”的模式,也让南山的科技实力、人才故事与城市风貌,从报告和论文中走出来,变成可感知、可互动、可理解的生动体验。
(小标)院士会客厅:精准“把脉”产业需求,高效“催化”成果落地
院士讲堂的价值,不止于传播知识的“言”,更在于推动转化的“行”。今年创新增设的“院士会客厅”,正成为打通产学研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枢纽。

本期会客厅中,面对30余家带着具体技术需求而来的企业代表,樊建平带领专家团队现场“把脉问诊”。
多家企业现场抛出合作橄榄枝,樊建平当场作出回应。这种直面需求的对话,初步促成了多项合作意向。

今年以来举办的六期院士会客厅,已吸引100余家企业携“症结”前来,约40家与院士团队达成“一对一”合作意向。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5项技术实现产业化合作。
院士团队合作口腔AI项目、加速药物靶点发现、开展肺癌人源化无菌小鼠模型构建、研发环卫无人清扫机器人.....这些扎实的合作成果,成为院士讲堂平台链通产业的鲜活证明。
海普洛斯副总裁张晓妮认为,院士讲堂构建了极其高效的三螺旋创新生态:“对于科研界,它是将研究成果从基础研究转向产品的转化器;对于产业界,它能避免技术闭门造车,加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;对于大众,它是宝贵的科普平台。”
“四位一体”人才生态:深爱人才·南得有你
在求贤阁不远处,深爱人才馆静立一隅。馆内,院士星空墙熠熠生辉,记录着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的智者贤达;动态更新的展陈,则紧密追踪着产业前沿的脉搏。
从华大基因的测序仪器、大疆的工业级无人机到华为的昇腾AI计算设备,这些代表深圳乃至中国创新高度的“黑科技”在此汇集,让市民在公园漫步之余,即可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强劲脉动。
它不仅是院士讲堂的重要物理支点,更是深圳敬才、爱才、用才精神的生动写照。“科技触手可及”的理念,让这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了市民身边的“科技客厅”。
回首八年,院士讲堂已悄然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“四位一体”创新生态:通过“院士讲堂”普及科学知识,借助“院士会客厅”促进产学研合作,利用“深爱人才馆”展示创新成果,结合“跟着院士,打卡南山”推动研学融合。
这套组合拳,打通了从思想启蒙到产业落地的全过程。八年来,它累计吸引现场听众超3万人,在线直播点击量超8万次,促成技术合作累累硕果。
集院士之智,传名家之言,普大众之需,赋产业之能。南山脚下,湾区潮涌,这座由院士智慧点亮的灯塔,正照亮一条“无界创新”的宽广未来。
